首 页 机构信息 平度概况 史志动态 平度要闻 平度市市志 平度年鉴 地情文献 图片新闻 平度名胜
史志业务 市情研究 地情书讯 基层修志 民俗风情 平度大事 平度人物 城乡记忆 大泽文苑 平度风物 平度招商
今天是:
羞鱼村村名由来考辨
发布日期:2016-11-23      来源:平度市情网

  1996年内部出版的《平度地名录》,关于店子镇羞鱼村村名的由来是这样讲的:“明洪武年间,四川移民王祥迁此建村,因母病思鱼,王遂去湾中卧冰抓鱼,终得一尾,用袖筒将鱼带回家,母见鱼病愈。故村名取名袖鱼,后演化为羞鱼。”2016年春,该村在给市民政局所编《平度地名志》供稿中,又将建村人“王祥”改成了“王水”。对于此说,笔者不敢苟同。

  第一,此“明朝王祥卧冰抓鱼”的故事与“晋朝王祥卧冰求鲤”的故事雷同之处太多。不仅人名一样,而且故事情节基本一致,不免给人以偷梁换柱之嫌。查《晋书·列传》可知,王祥是晋朝一位很有名的孝子,官列三公。“二十四孝”故事之一即有王祥“卧冰求鲤”。《晋书》载:王祥“早丧母,继母朱氏不慈,数谮之,由是失爱于父。每使扫除牛下,祥奉命愈谨。父母有疾,衣不解带,汤药必亲尝。母常欲生鱼,时天寒冰冻,祥解衣将剖冰求之,冰忽自解,双鲤跃出,持之而归。母又思黄雀炙,复有雀数十飞入其幕,复以供母。”从引文可看出,虽然继母生性不慈,屡屡在王祥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,处处为难王祥,但王祥仍始终如一地以诚孝对待继母。善有善报。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,以至于当他脱掉衣服,赤条条地卧在冰上,要用体温暖化坚硬的冰块,以便下水捉鱼时,冰冻忽然自解,两条鲤鱼自动跃出水面;以至于当他去捕捉飞雀给继母作下酒菜时,竟有一群甘愿献身的飞雀自投罗网。这是历史上真正的“王祥卧冰求鲤”故事。很显然,《平度地名录》中“王祥卧冰抓鱼”的故事是借用了“二十四孝”中“王祥卧冰求鲤”的故事思路的。

  第二,平度历史上的羞鱼村还真有位有名的孝子,不过他的名字不叫王祥,而叫王黑儿。据明万历《莱州府志》记载:“王黑儿,胶水(平度)人,幼失怙恃,稍长,告以父母卒在沂州,黑儿遂哭泣告天,适遇隆冬,单衣跣足,如初丧,至葬所,负遗骸归,又梦父母欲食生鱼,卧冰求之,冰畔得鱼,烹以祭墓,时人称其孝拟王祥。”关于他的孝迹,清嘉庆《平度志稿》、道光《重修平度州志·人物传》、光绪《平度州乡土志·耆旧录》均有收录。道光《重修平度州志·堤渠篇》有关孝感桥的解释:“孝感桥,在州西北羞鱼河,元孝子王黑儿卧冰处”。孝感桥是村民感念王黑儿孝迹,在其卧冰处建的一座桥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里人王有良曾倡率村民重修。传王黑儿得鱼后,没有东西盛放,便放袖管里兜着带回家。村民感其孝,遂更村名为袖鱼,后渐演变为羞鱼村,今天店子镇的西羞鱼和东羞鱼即由该村演变而来。

  因此,若说羞鱼村由来的典故来自“卧冰求鱼”的故事,其主角应该是王黑儿而不是王祥,故事起源应该是元代而不是明代。

  至于王水,则不知所以。(陶瑞法)

中共平度市委党史研究中心(平度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)主办
联系方式:0532-87368243 电子邮箱:pddsb@163.com
鲁ICP备05038584号 建议使用1024×768分辨率 IE6.0以上版本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