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代末年,民国初年,平度西南部有64个村庄,曾一度辖属昌邑县,被称为“三泊”。究竟何为“三泊”,平度旧志未有解释。但据崔家集镇志编写组考证:以明村镇殷家庄子村前的“蛤牙湾”(一说葛家湾)为界,湾以南为泊南,湾以北为泊北,湾以东为泊东,因湾以西属平度管辖故无泊西。因此,“三泊”实际上是泊南、泊北、泊东三社的合称,为昌邑县在平度境内的“飞地”。1930年昌邑县“三泊”改为昌邑十区,泊南改为南平乡、泊北改为北平乡、泊东改为东平乡。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泊南董家大庄人董希瞻(国民党曹克明保安第六总队第二大队大队长)出任十区区长。 关于“三泊”始于何年,昌邑县志载曰: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。由此上溯年代,无文献资料可考,其时“三泊”归昌邑县辖。至于“三泊”由昌邑划归平度县管辖是那年,前楼村81岁离休干部孟祥亭回忆说是1945年;崔家集村80岁的老支部书记甄启合则肯定地说是1943年。 如今“三泊”包括64个村庄,散落在平度市崔家集、明村、白埠3个镇内。为进一步落实“三泊”村庄分布情况,2006年3月,笔者和原平度县志办主任、《平度县志》(1987年本)主编杨新民同志深入三镇实地调查核实,查证当年“三泊”地,属崔家集镇的有:高家庙子、荆家庄、鲁家庄、曹家庄、南殷家庄、王家庄、李家庄、翟家庄、崔家集、郭家庄、朱家庄、崔家庄(崔家楼)、董家大庄、大刘家庄、小刘家庄、坊头村、苑家庄共计17个村。属白埠镇的有:刘古路、北高庄(高家庄)、西史家(史家庄)、郭家庄、傅家庄、西孙庄(由李家屋子、温家屋子、申家屋子三个自然村合并)、任家庄、卢家庄、杨龙庄(杨家庄子)郑家庄、牛栏、西王家庄、刘家口、林家庄、西侯庄(侯家庄)、大罗家(罗家)胡铁家(胡家)、南高庄(高家庄)、老胡家(胡家庄)、圈胡家(南胡家)、万户屯共计21个村。属明村镇的有:台前、毛家屋子、大岭、小岭(当时二村称东岭)、于家屋子、巡栈(由崔家屋子、温家屋子、巡寨合并)、韩家屋子、赵家屋子、东官厅、荒草岭、西官厅、薛家庄子、张刘村(由红庙子、张家庄合并)、于家庄子、姜家庄子、前楼、后楼、殷家楼、殷家庄子、白里庄、马地、柳行、王家屋子、马虎顶(马虎岭)、高家庄、董家小庄共计26个村。 “三泊”地在行政隶属上是一种奇特的区划现象,以下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。坊头村有条东西大街,街以南属崔家集乡(平度),街以北属“三泊”(昌邑);崔家集村老支书甄启合说,一个人在炕上睡觉,一翻身是睡在平度,再翻身又睡在昌邑(是说即使一间房子也分属两地);有的强盗在平度杀了人,用脚一踢,尸体就滚到了昌邑地盘上,平度警察就是想管也管不了。这些故事,虽然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,有点戏谑的成分,但却真实地反映了“三泊”在行政管辖上的尴尬。 由于“三泊” 此处平度、高密、昌邑三县交界,人们也把此地称之为“三不管”地带,土匪、强盗经常在此出没,社会秩序比较混乱,比较有名的土匪有高七、于成修等。尤其是于成修(国民党四纵队十二支队队长)独居“三泊”,多次杀害我党在此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,当地区委多次组织民兵围剿,收效不大,“三泊”几乎成了于成修的“独立王国”。 “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。”据《山东省志》记载,平度红枪会(主要分布在西南乡)是在昌邑红枪会的影响下,迅速兴起的。1927年,泊北白里村“拔贡”魏冠千和泊东马户顶村杨佃举组织发起红枪会(红包头红缨枪)和白枪会(白包头白缨枪),参加群众数千人,形成了反军阀(张宗昌),反土匪的强大力量,对维护地方治安起了很大作用。1928年春,“三泊”地的土匪20余人到白里村催要给养,被当地红枪会全部杀死。农历四月,高密匪首王子成率匪徒数百人到泊南崔家集村抢劫,周围红枪会联合起来将土匪赶跑。同年秋,驻泊南董家小庄的匪首高七等一千余人被红枪会攻之,死伤不计其数。从此,红、白枪会威镇平度西南,流传歌谣唱道:“红枪会,打土匪,除恶霸,民可畏。” 最后说一说蛤牙湾。蛤牙湾是划分“三泊”的依据,位于白里村以东,殷家庄子村以南,面积一千亩左右,地势低洼。解放前,每逢汛期,积水成泊,一片汪洋,庄稼颗粒无收。传说很久以前,这里是一座城池,以后因地震下沉,地形变洼。有一个殷家庄子人去崔家集赶集,回来走至蛤牙湾时,忽然迎面出现一座城池,人来人往,热闹异常,说这是古城大显影。当时蛤牙湾一片积水,赶集人看到的该不会是海市蜃楼的景象吧?实际上,不仅仅是一个蛤牙湾,就是整个“三泊”地都处在平度西南的低洼地带,大雨大涝,小雨小涝,无雨则旱,出现了“春天白茫茫,夏日水汪汪,秋冬一片茅草荒”的悲惨境地,老百姓生活很苦,皇粮国税基本不交。解放后,政府引导疏通河道,消除了水患,昔日的涝洼地逐渐变成了良田,成为平度的粮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