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 机构信息 平度概况 史志动态 平度要闻 平度市市志 平度年鉴 地情文献 图片新闻 平度名胜
史志业务 市情研究 地情书讯 基层修志 民俗风情 平度大事 平度人物 城乡记忆 大泽文苑 平度风物 平度招商
今天是:
中华人民共和国
发布日期:2013-08-22      来源:平度大事
  1949年11月  平度四县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。其中,平东县会议在南村召开,选举张鸣华为主席;平南县会议在蓼兰村召开,选举李太成为主席;平西县会议在新河村召开,选举赵文泉为主席;平北县会议在平度城召开,选举王第三为主席。是年,平度四县工农业总产值13107万元。其中,工业总产值306万元,农业总产值12801万元,粮食总产量21.68万吨,棉花总产量1060吨,花生总产量1.97万吨。
  1950年  3月,平南、平北、平西、平东四县划归莱阳专区。平北县改称平度县。11月,平度四县开展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群众运动,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。据不完全统计,平度县参军748名,平南县参军800名,平西县参军2200名,平东县参军1400名,四县共计参军5000余名。同月,平度四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。土改中,四县共没收和征收地主富农土地3.76万亩、房子4.32万间、牲口6095头、大小车3173辆、农具4.55万件、粮食111.5万公斤、款4.46万元。在此基础上,重新划分了阶级成分。四县总户数203360户,其中,划出贫农102014户,占50.17%;中农92394户,占45.43%;富农5499户,占2.7%;地主3453户,占1.7%。至1951年11月,土改工作结束,各县人民政府为农民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。12月,平度四县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,至1953年6月结束。整个镇反运动中,四县共逮捕反革命分子2024名,其中670名判处死刑、55名判处死缓、897名判处有期徒刑。翌年9月,四县开展取缔反动道会门组织工作。据统计,平度有各种反动道会门20余种,其中较大的有圣贤道、先天道、一贯道、金线道、龙华会、三皇会等。此役,四县共逮捕大小道会首137名,有515名道会徒到公安机关登记,有35.77万名道会徒声名退道退会。
  1952年3月,平度四县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。至1955年11月,平度县成立初级社1680处,蓼兰县(1952年6月平南县改为蓼兰县)成立初级社1664处。1955年12月,平度、蓼兰两县开始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。至1957年,全县(两县已于1956年3月合并为平度县)高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096处,计209136户、836534人,分别占全县总户数的89.2%、总人口的82.6%。是年,平度四县首次普种牛痘,消灭天花病。1955年,平度、蓼兰两县开始防治麻风病,当年确诊麻风病人234名。1957年,全县首次进行结核病普查和卡介苗预防接种。1959年12月,平度县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县。
  1953年  7月,平度四县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。普查结果是:四县总户数225224户,人口949103人。其中,男465060人,女484043人;城镇人口13056人,农村人口936047人。11月,平度、蓼兰两县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。翌年9月,对棉花、棉布统购统销,棉布凭布票供应。1955年10月,对粮食实行“定产、定购、定销”的三定政策。
  1954年  5月29日,蓼兰县一、二、三、十六、十七区降暴雨,冰雹大者如碗口,一般如鸡蛋,有12.5万亩农作物受灾,其中小麦5.63万亩、春苗6.88万亩。是年,平度县京剧团、蓼兰县京剧团成立,1956年合并为平度县京剧团,全团80人。1956年3月,平度县吕剧团成立。是年,在五莲县礼堂,向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汇报演出《三审林爱玉》。1960年,京剧团、柳腔剧团撤销,部分人员资产并入吕剧团。1961年,吕剧团在威海市礼堂,向罗荣桓、叶剑英元帅汇报演出《三看御妹》;1964年,在潍坊市和平剧场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汇报演出《姊妹易嫁》、《赶花轿》。
  1955年  11月,开始使用全国通用粮票(面额为4市两、半市斤、1市斤、3市斤、5市斤5种)和山东省粮票(面额为1市两、2市两、4市两、0.5市斤、1市斤、3市斤、5市斤、10市斤8种)。1965年4月1日,启用1963年新版“山东省粮票”,回收1955年第一版“山东省粮票”。新版粮票分一两、半斤、一斤、五斤、拾斤五种。旧版粮票从1966年5月1日起停止使用。
  1956年  2月,平度、蓼兰两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,有3190名私营工商业者参加了改造。其中,过渡为供销合作商业者2057名,占总数的64%;过渡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店、组38户,从业人员273名;实行经销代销者316名;自营业务者271名;转农者268名。3月,平度、蓼兰两县合并为平度县,改县人民政府为县人民委员会。同月,合并后的平度县进行区划调整,全县辖20个区、1个镇。4月,潍(坊)荣(城)公路破土动工,平度段于1958年6月竣工通车,代号“101”线,后改为潍石(潍坊—石岛)公路,经平度68.1公里。1976年9月,潍石公路铺筑沥青路面,县内段于1977年8月竣工,改称309国道。
  1957年  3月,将县境南至西南乡的95个村庄分别划归胶县、高密及昌邑三县。秋,平度县革命烈士陵园始建,翌年4月竣工。
  1958年  9月,人民公社化。试点成立了平度县第一处人民公社——红旗人民公社。取消原45处乡镇,全县成立人民公社29处。11月撤销许丘公社,翌年1月撤销徐里公社,全县共设人民公社27处。
  1959年  全县组织开挖黄山、双山、淄阳、大泽山、淄阳等8座水库,均于翌年竣工。是年,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7713万元。其中,工业总产值4391万元,农业总产值13322万元,粮食总产量26.66万吨,棉花总产量3420吨,花生总产量3530吨。
  1960年  4月,平度县王学歧、何思忠、崔学良、侯松林、柴新智、陶从良,特邀代表于海亭,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兵代表会议。毛泽东主席、朱德副主席接见与会代表。会议赠给各代表步枪一枝。9月,查全县上半年外流人口近5000人,县人委发出《关于收容安置外流人员的紧急通知》。
  1961年  11月,县委遵照中央、省、地委指示,在田庄公社进行“大包干”试点,实行“二定三留”(定产量、定任务、留足种子、留足口粮、留足生产费用),但现金仍由大队统一分配。
  1962年  3月,党政机构调整。县委设办公室、政研室、组织部、宣传部、工业交通部、财贸部、农村工作部、政法部、统战部、监委会、共青团县委、妇联、工会、机关党委会和党校,增设档案科、与档案馆合署办公。县人委设办公室、人事科、侨联、宗教事务委员会、工商联、公安局、检察院、法院、民政局、财政局、粮食局、银行、商业局、税务局、财贸办公室、农业局、林业局、水利局、科委、工业局、手工业管理局(与手工业联合社合署办公)、农业机械管理科、计委、劳动局、邮电局、交通局、卫生局、文化科与教育局合并为文教局。
  1964年  4月,平度县成立安置城市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回乡下乡领导小组,下设办公室。是年,接受安置青岛市下乡知识青年1278人。翌年4月又接受安置知识青年500名,到农村安家落户,参加农业生产。是年,全县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。普查结果是:全县共有230676户,987397人。其中,男494130人,女493267人;城镇人口14576人,农业人口972821人。
  1965年  11月,组织全县民工开挖泽河,翌年春竣工。是年,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0508万元。其中,工业总产值4111万元,农业总产值16397万元,粮食总产量250280吨,棉花总产量5960吨,花生总产量28310吨。
  1966年  7月,筹建平度县(小型火力)发电厂,于1968年8月建成投运。冬,传达中共中央《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指示(草案)》,改变了运动只限于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的原定部署。农村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由此,一场全局性的十年浩劫波及全县。群众造反组织“拉山头”、争势力,冲突不断。各级领导被“罢官”、揪斗、游街,党政机关瘫痪,全县陷入混乱。
  1967年  7月,平度县粮食局下达非农业人口粮食供应比例,定量人口:机关、厂矿、企业干部职工,国家供应的大中专学生,小麦70%,大豆30%,大米每人3斤,其余供应粗粮;1~5岁儿童,大米10%,细粮90%;6~9周岁儿童,细粮80%,大米(或粗粮)20%。1969年10月,调整非农业人口粮食定量供应标准。城乡体力工人分三级九等,特重体力定量最高等54市斤,轻体力最低等29市斤。大中专生定量30市斤,脑力劳动者27.5市斤,10周岁以上居民定量25市斤,儿童分10个档次数量不等。是年,流脑大流行,全县发病8254人,死亡343人。
  1968年  10月,开工建设投资220万元、年产3000吨的合成氨化肥厂,翌年建成投产。
  1969年  平度县中小学学制由“六三三”制(小学六年、初中三年、高中三年)改为“五二二”制(小学五年、初中二年、高中二年)。1983年,重新恢复“六三三”制。
  1971年  3月8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《山东省昌潍地区夺取棉花大面积高产的调查》文章,对平度提出表扬。文章说:“平度县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,使原来的盐碱涝洼地变成整齐的台田、条田,在全县建成了排灌水利网,免除了洪涝灾害,保证了棉花产量直线上升。1970年全县平均亩产皮棉达到110公斤。
  1972年  开始“南茶北引”,崮山公社下马大队试植茶树15亩。
  1973年  平(度)日(照)公路县内段;城区胜利路、胜利街、交通路、交通街、环城路铺筑沥青路面。翌年4月,青(岛)沙(河)路县内南段铺筑沥青路面,于8月竣工。1976年6月,青沙路县内北段铺筑沥青路面。
  1974年  粮油议价销售价格调整。确定:全麦粉每斤一角五分五厘,小米每斤二角二分,玉米面每斤二角,高粱面每斤一角七分,地瓜干每斤一角三分,花生油、豆油每斤一元七角七分。
  1975年  县委组织电力、化肥、水泥“三大会战”。会战中,向化肥厂投资757.7万元,年产合成氨能力由5000吨增加到1万吨;向水泥厂投资186.4万元,年产水泥由8000吨增加到2.5万吨;建设了潍坊至平度11万伏输变电工程。“三大会战”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全县经济建设,更为平度留下了“说了算,定了干,天大困难决不变”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  1976年 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5609万元。其中,工业总产值15474万元,农业总产值30135万元,粮食总产量465170吨,棉花总产量8485吨,花生总产量18210吨。
  1977年  8月,平北、平东、平西农田基本建设战区指挥部分别成立,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在全县铺开。9月,学校恢复考试制度,全县有47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。12月,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视察山东,对平度工作作出重要指示:平度要赶掖县,努力提高粮食产量。
  1978年  6月,全县掀起万眼机井大会战,至翌年6月,打机井1万眼,其中大口井2000眼。是年,县委办公大楼落成。翌年县政府(革委)办公大楼亦落成。
  1979年  3月,经县委批准,为全县6800名“四类”分子(地主分子、富农分子、反革命分子、坏分子)摘掉政治帽子,给予人民公社社员待遇。同时,为地主、富农子女改变成分。是年,平度县花生办公室从日本引进塑料地膜48平方米,在云山公社刘河甲大队进行小面积栽培试验,亩产达到1084市斤,平度县第一块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成功。
  1980年  6月1日,《平度大众》报创刊,省委书记高启云为县报题写报头。10月,全县开始推行包工包产、联产计酬和专业承包的农业生产责任制。1982年1月,全县推广崔家集公社“大包干”(包产到户)经验。11月,平度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平度县人民政府,属潍坊专署。1983年10月,平度县由潍坊地区划归青岛市管辖。
  1982年  2月,平度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成立,于7月设县志办公室,着手编修《平度县志》。1987年10月,《平度县志》内部出版发行,为平度县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。全书共90万字,上限不限,下限为1985年底。
  1983年  7月,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、国务委员、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陈慕华来平度视察,对平度的计划生育工作和小麦丰收给予肯定。8月,县委召开65万余人参加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有线广播大会。县委书记赵蓝田作动员讲话。至11月20日,全县共抓获各类刑事犯罪分子516名,缴获赃款赃物总价值7.3万余元,有163名罪犯投案自首。期间召开公判大会3次,依法判处罪犯125名。
  1984年  5月,县直机关机构改革,总定编1185人。改革后,县委设7个工作部门、县政府设29个工作部门,比原来53个减少17个。同月,平度撤公社建乡镇,全县建36个乡、9个镇。与此同时,撤销原公社下设的生产大队,改为村,建立村民委员会。
  1985年  1月,平度电视台建成,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县级电视台。是年,平度县被国家教委授予“普及小学教育先进县”称号。
中共平度市委党史研究中心(平度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)主办
联系方式:0532-87368243 电子邮箱:pddsb@163.com
鲁ICP备05038584号 建议使用1024×768分辨率 IE6.0以上版本浏览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