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 机构信息 平度概况 史志动态 平度要闻 平度市市志 平度年鉴 地情文献 图片新闻 平度名胜
史志业务 市情研究 地情书讯 基层修志 民俗风情 平度大事 平度人物 城乡记忆 大泽文苑 平度风物 平度招商
今天是:
天柱魏碑
发布日期:2014-10-18      来源:平度名胜

 

  
  天柱山矗立在平度市北部,与莱州市毗邻,属于大泽山脉。因“孤峰秀峙、高冠霄星、拔地而起、如柱擎天”而得名。天柱山之所以威名显赫,是因为山中有诸多的摩崖刻石。山上镌刻的13处东汉、北朝等摩崖刻石,为我国极其珍贵的书法艺术瑰宝。它同莱州市云峰山、大基山和青州市玲珑山中四十余种北朝刻石,在历史上统称之为《云峰石刻》。天柱山之北朝刻石,大多为“二郑”书镌。“二郑”即郑道昭与其子郑述祖。父子二人从政时皆公正廉明,爱民如子,政绩突出,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敬仰。因而百姓为了歌颂父子二人,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:“大郑公(指郑道昭),小郑公(指郑述祖),相去五十载,风教犹尚同。”
  【郑文公上碑】郑氏父子所书镌的诸多摩崖刻石中,最有名的要属这块摩崖碑刻――天柱山魏碑,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北朝时,平度、莱州统属光州管辖,身为光州刺史、平东将军的郑道昭喜好访道拜仙,乐游名山秀水,他于北魏永平四年(公元511年)来到天柱山镌刻了《郑文公碑》等,同年又在莱州云峰山阴镌刻了内容相同的另一块《郑文公碑》,字体略大,字数稍多(1236字)。为区别二碑,先刊者称《上碑》,后刊者称《下碑》。郑文公,系道昭之父――西衮州刺史郑羲的谥号。故《郑文公碑》又称《郑羲碑》。
  此碑座落在天柱山之阳的云崖上。碑身由一块天然之碑状石,于碑阳处稍加凿磨而成。碑体前倾,像有意躬身欢迎前来的朝拜者。碑高三米半,宽一米半,碑文十九行,行多五十字,计八百八十一字。
  其内容系为郑氏歌功颂德,特别是记载了郑道昭之父――郑羲的生平事迹和一些著作。此碑结字宽正,笔力雄健,因而郑道昭与东晋王羲之并称“南北书圣”。在天柱山的东侧山颠还有一处石刻,叫东堪《石室铭》,书法艺术极高,它体现了北魏时期由隶到楷的变革。清朝书法家包世臣称此石刻为楷隶之极,近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为此石刻题字“瑰玮博达,绝壁生辉”。
  天柱山《郑文公上碑》周围还有众多其它刻石,如:《天柱山铭》、《石室铭》、《上游下息》、《此天柱山之山》...等等。 这些刻石,现锋棱依旧宛然如昔,清晰完好。

中共平度市委党史研究中心(平度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)主办
联系方式:0532-87368243 电子邮箱:pddsb@163.com
鲁ICP备05038584号 建议使用1024×768分辨率 IE6.0以上版本浏览器